站內搜索

站內搜索

食農教育

>

食習知味

為農產品說故事、做包裝、找市場─2024推動地產地消國際論壇暨授證典禮,熱鬧登場

文圖/食農知味

如何為農產品說故事,展現它們獨具的美味,以及風土的魅力?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舉辦「推動地產地消國際論壇」中,臺日專家分別從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地理環境、農產特色等方面講演農產品的多元運用與包裝設計。專家們觀察入微、創意無限,讓農產品以最美的姿態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既不負農民耕作之辛勞,也詮釋了「食當季,吃在地」的真義。

參與「2024推動地產地消國際論壇暨授證典禮」人員大合照。
參與「推動地產地消國際論壇暨授證典禮」人員大合照。

「地產地消」再添生力軍,20名食農教育士授證

這場「推動地產地消國際論壇」主題為「農產品故事的設計力量」,11月19日在臺北市格萊天漾大飯店舉行。除了專家演講,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並為中國生產力中心主辦的第四期「食農教育士」授證。20位來自各縣市的學員通過審查,取得認證資格,正式成為「地產地消」的第一線尖兵。

「2024地產地消國際論壇」吸引眾多關心此議題人士熱烈參與。
「地產地消國際論壇」吸引眾多關心此議題人士熱烈參與。

姚志旺副署長致詞指出,農糧署推動「地產地消」政策,傳達「食當季,吃在地」的理念,2013年起,鼓勵各地農會成立農民直銷據點,至2024年10月底,已設置130多處,包括農民直銷站、農村社區小舖、農民市集,還有胖卡改造的「行動直銷站」,每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顯示農民直銷據點已普遍獲得認同,對縮短食物里程、促進環境永續具有正面而深刻的意義。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為第四期「食農教育士」授證。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為第四期「食農教育士」授證。

他表示,農民直銷站的功能,不僅止於農產品的產銷平台,還兼作樂齡教室、共食分享的據點,在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之際,尤顯珍貴。散佈各個角落的綠色照顧站,讓「老大人」走出家門,安頓身心,退休後的歲月不無聊。

「2024地產地消國際論壇」現場仿照農民直銷站陳設佈置。
「地產地消國際論壇」現場仿照農民直銷站陳設佈置。

傳達農產品的魅力,食農教育士肩負重任

除了人口老化,另一項難題是極端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姚副署長指出,農糧署力推「智慧韌性,永續安心」四大主軸的行動策略,希望提升臺灣農業的競爭力,尤其小農用心栽培的農產品,可以透過直銷站等通路賣出去,食農教育士肩負重責,傳達農產品的魅力,是食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致詞,強調正推動「智慧靭性,永續安心」行動策略。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致詞,強調正推動「智慧靭性,永續安心」行動策略。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張寶誠表示,該中心2019年起辦理「食農教育士及農民直銷據點地產地消推動計畫」,除自日本引進「食育士養成講座」、邀集專家編寫在地教材,並完成4期「食農教育士培訓工作坊」,共有86位食農教育士完訓,成為臺灣未來的農業資本。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張寶誠對「食農教育士」有諸多期待。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張寶誠對「食農教育士」有諸多期待。

如何傳達農產品的魅力?除了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溝通,出色的設計,也能讓農產品自己說故事。國際論壇中,臺日兩國專家以親身參與的實際案例說明如何找出農產品獨具的魅力。生動的圖表,深入淺出的演說,吸引台下聽眾仔細聆聽。演講結束,許多即將到「產銷第一線」服務的食農教育士也紛紛提問,場面熱烈。

即將成為「地產地消」前線尖兵的食農教育士,大家好開心!
即將成為「地產地消」前線尖兵的食農教育士,大家好開心!

風土、文史中找獨特性,助在地產業轉型

「凡止文創有限公司」執行長范雅鈞認為,要發掘農產品的價值,不妨沿著歷史脈絡,到農田實地感受,找出在地特色與不可替代性,而不論是商品設計或行銷活動,甚至只是一則臉書,均需兼具觀察與洞見。

她以高雄市甲仙地區農會為例,雖然轄區大,平地卻少,也缺乏水圳和人力,歷史悠久的芋頭產業面臨瓶頸。經過訪查,她發現「甲仙芋頭」獨樹一格,不同於其他產地屬「水芋」,甲仙則是旱作,香味濃郁、口感特別綿密。因應現代人工作忙碌,也不太會料理,而設計出打開加熱就能吃的「芋頭炊飯」。紙盒包裝上,簡單六個字「甲仙山芋炊飯」,完整勾勒產地、特色、商品三大元素,引起消費者想嚐嚐看的欲望。

「凡止文創」執行長范雅鈞講述「農產品故事設計探索之旅」。
「凡止文創」執行長范雅鈞講述「農產品故事設計探索之旅」。

另外,高雄市美濃區過去長年種植水稻及菸草,盛極一時,臺灣加入WTO後,廢止菸酒專賣制度,2018年在地菸草產業走入歷史,必須另尋出路。范雅鈞指出,經與農會討論,利用菸葉廢耕後的農地,配合當地土質、氣候、水源以及客家聚落等特性,逐漸轉型為「食材珠寶盒」的產業型態,色彩繽紛的蔬果,四季輪流登場,木瓜、紅龍果、白玉蘿蔔、紅豆、敏豆、檸檬、橙蜜香小番茄等,不僅喚回農民耕作的意願,也帶動農村休閒產業,例如白玉蘿蔔收成期舉辦的「美濃平原秋冬嘉年華」,吸引爆滿人潮前來「拔蘿蔔」,原本產期只有一個月的白玉蘿蔔,透過客家婦女的巧手,各式各樣的醃蘿蔔、蘿蔔乾等,全年都能賣,大大提升農民收益。

要發掘農產品的價值,不妨沿著歷史脈絡,到農田實地感受,找出在地特色。
要發掘農產品的價值,不妨沿著歷史脈絡,到農田實地感受,找出在地特色。

包裝融合美感與創意,展現設計的力量

來自日本北海道的「有限會社寺島設計公司」藝術總監寺島賢幸不但帶來自己的設計作品在現場展示,並以一幀幀精美的圖片說明農產品經過包裝設計的美感與意涵,設計師的慧眼獨具展露無遺。

日本「寺島設計」藝術總監寺島賢幸分享「以設計傳達農產品故事」。
日本「寺島設計」藝術總監寺島賢幸分享「以設計傳達農產品故事」。

例如,他為NORTH FARM STOCK設計的「小番茄汁」,採用紅酒瓶、牛皮紙標籤,傳單也加入北海道地圖及法國葡萄酒產地等元素,營造出手作感、高級感,即使以東京為主要販售區域,售價也比同類商品高,仍創下銷售佳績,突顯出設計的力量。

農產包裝─寺島先生以紅酒瓶裝小番茄汁,牛皮紙標籤營造手作感,極具創意。
寺島先生以紅酒瓶裝小番茄汁,牛皮紙標籤營造手作感,極具創意。

但他強調,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看包裝買商品」只限一次,產品本身的品質才是決勝點。

他舉例,北海道十勝地區生產的紅豆,聞名遐邇,備受喜愛,因此他為「紅豆抹醬」設計包裝時,只以奶油的米黃色襯托跳躍的紅豆,簡潔俐落,沒有多餘的文字,因為產品本身會「說話」。

農產包裝─「紅豆抹醬」設計包裝,只以奶油的米黃色襯托跳躍的紅豆,讓產品本身「說話」。
「紅豆抹醬」設計包裝,只以奶油的米黃色襯托跳躍的紅豆,讓產品本身「說話」。

農產包裝─寺島賢幸藝術總監在會場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
寺島賢幸藝術總監在會場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

環境永續,包裝設計也能減塑

環保風潮下,包裝設計如何「化繁為簡」?如何融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農業」的理念?寺島賢幸指出,作物生產過程難免會有「格外品」,往往棄置田間,十分可惜,如紅蘿蔔、蘆筍等,經過醃漬,都展現不同風味,他以玻璃瓶裝突顯其繽紛的色彩以及「被拯救的蔬菜」意象,大受歡迎。商品設計的用意,就在於發掘商品美好的一面。其次,設計包裝時,不用塑膠材質,盡量單色印刷、縮小貼紙面積等。而范雅鈞執行的美濃產業轉型計畫中,友善耕作、植物醫生全程監控、綠色農業資材中心等,也是追求環境永續、萬物共好的方式。

「2024地產地消國際論壇」綜合座談時間,與會人員紛紛提問,專家們一一解析。
綜合座談時間,與會人員紛紛提問,專家們一一解析。

「農民直銷站」的識別設計也是如此。看似簡單的「小果」,其實寓意深遠,同樣「化繁為簡」。農糧署企劃組組長林鈴娜說,這個「小果」CIS是由農民的臉、張開的雙手組成,象徵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GIVE&TAKE」的雙向關係,在直銷站、社區小舖、行動直銷站都看得到。消費者在品嚐新鮮、安全的農產品時,可以感受到農民的用心,也希望食農教育士為農產品講故事,傳達在地蔬果的魅力,落實「地產地消」的精神。

農民直銷站、「小果」標誌已成為消費者選購新鮮、安全蔬果的依據。
農民直銷站、「小果」標誌已成為消費者選購新鮮、安全蔬果的依據。

農民直銷站鼓勵使用環保袋、蔬果裸賣等措施,盡量降低環境衝擊。
農民直銷站鼓勵使用環保袋、蔬果裸賣等措施,盡量降低環境衝擊。

You May Like

猜你喜歡


Activities

近期活動